重走丝绸之路,坚定爱国志向 | 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师生赴甘肃敦煌开展实践调研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3-10-17

为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提升综合素养,10月11日至15日,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汪信砚老师、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党委副书记严璨老师、金沙集团1862cc成色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刘秉毅老师、研究生辅导员代丹妮老师和本科生教秘程爱丽老师等师生共赴甘肃省敦煌市开展实践调研活动。

敦煌博物馆:世界文化交流互鉴,中华文明灿烂繁荣

10月12日,师生共同走进敦煌博物馆,参观《华戎交会的都市——敦煌历史与丝绸之路文物陈列》主题展览,了解丝绸之路往日的辉煌,感受世界文化互通交流中的共同繁荣。

时间是历史的见证,历史是时间的承载。在讲解员的细致介绍下,昔日敦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仿佛再现在师生们的面前。兼收并蓄、百花齐放的历史文化格局不仅激荡着师生们浓浓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使师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灿烂与多元。

阳关、玉门关:边塞两关承载历史,壁塑物器熠熠生辉

10月13日,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师生赴阳关博物馆参观调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而边关历史文化不仅映射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变迁,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不断发展的见证。阳关博物馆以“挖掘古文化、建设新文化”为宗旨,以两关长城地区、尤其是阳关地区星罗棋布的历史遗迹和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来提高对丝绸之路文化、两关长城军事文化和边塞民族文化的认知。

在调研过程中,师生们了解到,阳关不仅仅是重要的军事、政治要地,更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段段扣人心弦的传奇历史、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阳关寄托着对故土的眷恋、对国家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纵观阳关的发展变迁史,仿佛能看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留下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印记,更生动展现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离开博物馆后,师生们来到玉门关遗址,实地参观了汉长城和烽燧遗址。虽仅存断垣残壁,但犹可见当年恢弘气势。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玉门关所扼咽喉,在地理区域上具有东西交通分界的标志地位,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通的重要通道。

“千佛之窟”:莫高精神历久弥新,珞珈奋斗赓续前行

10月14日,师生一行来到位于党河河岸的西千佛洞,此处洞群开凿年代从北魏、西魏、北周一直延续到五代、回鹘时期。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处莫高窟之西而得名。不同历史时期和民族所制作的壁画、塑像不仅在艺术风格上有着明显差异,更体现出不同文化彼此交融、互鉴的历史脉络。洞窟内装饰以佛教文化为载体,以本生故事、经变等为主要来源,体现出浓厚的佛教艺术民族化特点。师生们不仅仅感叹于传统匠人的精巧技法,更感受到民族自身特色对文化进步、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和意义。

离开西千佛洞后,师生一行来到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习近平总书记曾视察敦煌研究院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把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的要求。莫高窟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

在参观的过程中,除了解丰富灿烂的壁像艺术外,师生们还重点学习了武汉大学考古系创始人彭金章先生及其爱人樊锦诗先生的事迹。他们不仅是最美的敦煌“守窟人”,更是用热爱和行动让中华优秀文化的瑰宝让更多世人了解、传承。目前,武汉大学相关团队也正在参与“数字敦煌”的建设工作,在保护敦煌莫高窟的文化遗产的征途上,武大人继续奋斗。通过实地的参观和讲解,师生们更深刻地体会了经过几代莫高窟人的攻坚克难、逐步形成的“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学生感想

韦颖钰:敦煌莫高窟折射出多元的内涵和底蕴。一方面,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艺术技法和风格,展现出风格迥异的佛像和壁画:北周简易,唐代开放生动,清朝刻板。另一方面,莫高窟有佛像和壁画结合的特点。主要的像中,释加牟尼佛像端严慈悲,迦叶苦修,阿难擅识,菩萨兼有男女特征,慈眉善目。而壁画常有千佛和经变画,迥异排列、生动宏大。遗憾的是,由于颜料的局限性,许多壁画的颜色已经氧化变黑,寻求更先进的科学保护办法迫在眉睫。莫高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佛学在民间流传的时代象征。

王云帆:在敦煌的几天,我们走过了充满野性的阳关、玉门关;也参观了精美但又破碎的西千佛洞、莫高窟,这无疑是一趟凿空之旅。阳关和玉门关历经千年风沙,让我深刻体验了丝绸之路的壮丽历史。这些关隘曾是文化和贸易交流的重要枢纽,汇集了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促进了佛教传播。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雕塑等是来自途经丝绸之路的商人们的捐献,展示了千年来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远影响。那些壁画和雕塑充满了宗教信仰、艺术和历史的内涵,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它们不仅仅是宗教作品,还是人类文明史的珍贵遗产。

徐顾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次的敦煌之行,我们来到了古诗中耳熟能详的玉门关和阳关。茫茫的戈壁滩上,这两座关隘扮演着河西走廊最西端边界守护者的角色。站在“两关”遗址前,我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声……对于每一个从“两关”出关的人来说,进入茫茫戈壁、荒寒大漠,可能意味着功成名就、留名千古,但也可能意味着无尽的艰难困苦,甚至是尸骨无存。正是因为有建功立业、精忠报国这一伟大信念的坚强支撑,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鼓起勇气,义无反顾地出关前行,书写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其中体现出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开拓奋进的胆气和智慧,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

管玉琢:本次实践研学让我感触最大的或许是佛教原典教义与民间信仰实践中的张力。例如,禅宗经典《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句,常被认为表达了有型可感外物的虚幻性。然而,在戈壁上凿石建窟、修筑佛像等具体的信仰活动似乎又在以这些有型物表达无形的虔诚。不只是这一形式,莫高窟壁画的内容也体现了教义具体化在民间信仰传播中的重要性。唐代的壁画笔触精细,以线条见长,呈现出工笔画的特征。甚至连布满窟顶的“千佛”小人,眼睛与鼻子的线条也清晰可见。绘画内容多以经变图为主,从“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再到化经为图,佛教教义的阐发逐渐变得有形可感,同时也不断世俗化。不过,后世的我们也不能免俗,执于守护这人类的瑰宝。只是我们竭尽全力也只能减缓莫高老人的衰老,千万年后这里终将归于黄土,其中的因缘生灭在某种程度上是否反而与“色即是空”不谋而合?

韩采妤:大漠连天一片沙,苍茫何处觅人家。游览阳关和玉门关,扑面而来的厚重与粗犷既令人慨叹于古人戍边豪情,又激发我辈报国情怀。胡杨翠荫阁道外,九层楼接日光华。莫高窟中,那些千百年前雕刻、绘画的壁画和雕塑以或是恢宏绚丽或是庄严古朴的样貌再现佛教经典和故事,凝聚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信仰,见证了佛教文化在中原的本土化传播路径,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添上辉煌的一笔。千年敦煌说不尽,悠悠丝路怀古心。当遗址与风光交融,当历史与现代碰撞,当文化与专业重叠,言有尽而思无穷。

黄炎硕:盛大敦煌,丝路明珠。边关的豪迈与爱国之情久久回荡,多民族交汇互鉴的繁荣灿烂经久不衰。瑰丽的中华文化明珠,更待新时代的奋斗与守护。人类文明的文化遗产,在交流交融中兴起发展,在精益求精中绽放光彩。我们更应坚持好在民族化、世界化的视角下,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先辈精神为激励,传承和发展好属于我们的精神家园。

结语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本次实践调研活动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的共同守护、对人类共生共处之道的深度探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本次实践调研活动,正是引导学生更深刻领会“两个结合”内涵和意义的重要举措,以实地实感深化对理论的认同。

未来,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将继续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近实践育人工作,充分发挥哲学学科优势以及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平台优势,推动学生成长成才、担负民族复兴重任,引导学生在躬行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增长自身才干、贡献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