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仰海峰教授来金沙集团1862cc成色讲学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9-05-15

(通讯员:刘奕文)2019年5月10日,应金沙集团1862cc成色邀请,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仰海峰教授在金沙集团1862cc成色B214报告厅做了题为“《资本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的讲座,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副院长李佃来教授为仰海峰教授颁发长江论坛纪念证书并主持了本次讲座,来自金沙集团1862cc成色以及其他院系的50余位师生到场聆听。

仰海峰教授在讲座中阐述了《资本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认为对《资本论》的研究要在国内《资本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并且不再把《资本论》简单地当成经济学著作或哲学著作,而要做出学科的整合,要理解学科的共同之处。

首先,仰海峰教授简述了《资本论》哲学研究中的几种模式,包括:推广论、《资本论》与黑格尔哲学的比较、劳动本体论与人本主义、《资本论》与早期人本主义的对立。

其次,仰海峰教授对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进行了区分,他认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生产逻辑被确立,但生产逻辑具有其局限性:第一,人类学意义上的生产逻辑,容易产生关于主体的幻觉;第二,将资本主义生产还原为一般意义上的物质生产;第三,无法真正的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内在关系。在后来的著作中,马克思发现了资本逻辑,认为资本逻辑对生产逻辑有着统摄作用,并且阐述了资本逻辑自身的结构化。

仰海峰教授提出,《57-58手稿》与《资本论》的逻辑是对立的。具体而言,《57-58手稿》中的劳动本体论认为:第一,劳动是社会存在的本体,是社会得以存在与发展的纽带;第二,劳动的对象化确证了人的主体性;第三,劳动创造出自由时间,这是人的自由发展的境域。而资本逻辑与劳动本体论问题产生了区分:一是关于劳动在资本逻辑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以及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分;二是劳动本体论所确认的主体,在资本逻辑中或者表现为资本的人格化,或者成为资本增值的活工具。在真实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主体显示了,代之而起的是结构化的资本逻辑;三是绝对客体或绝对主体都是资本。

最后,仰海峰教授探讨了马克思为什么没有完成《资本论》的问题。有两个主流观点:一是马克思病魔缠身,影响了他的写作;二是马克思认为自己“没弄清楚”。仰海峰教授表示,从逻辑上可以猜测,马克思在1870年代、资本主义集聚变动的境况下,对自身资本论研究的原初想法产生了动摇;这种问题的提出能够使我们更好理解和思考马克思的理论。

讲座结束后,仰海峰教授与在场师生针对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何者从逻辑上说是在先的、马克思研究中的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精彩的互动。

(摄影:宋柏杨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