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南卡大学叶坦教授来金沙集团1862cc成色讲学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9-05-14
本网讯(通讯员:杨阳、宗妙姗)为了加大金沙集团1862cc成色美学学科对外交流力度,拓展学术视野,5月6-10日,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比较戏剧系教授、孔子学院院长叶坦先生应邀来金沙集团1862cc成色访问,并在振华楼B214报告厅做了3场关于中西方戏剧影视美学的系列讲座。讲座由美学教研室主任邹元江教授主持。
5月6日晚,叶教授作了题为《中西方戏剧交流的三个误区》的报告。他提出了在中西方戏剧比较中的文化自信问题,并对中国戏曲晚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对跨文化戏剧中的三个常见误读进行了揭示。叶坦教授指出中西戏剧的发展不是两条等距的平行线,比较戏剧也不是戏剧的比较,中西方戏剧欣赏的标准实际上是大相径庭的;戏剧交流中应注意文化自信问题,应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义上学习其他戏剧;此外,关于中国戏曲晚成的原因,叶坦教授认为一是中国历史上文人重视个人诗作而非史诗小说,因此可以说是被诗压制了;二是被杂技压抑了;三是对戏曲艺术家的不尊重等因素造成的。中西戏剧的区别主要是中国戏曲多上演耳熟能详的故事梗概,而缺乏庞大的神话系统,而作为西方戏剧源头的古希腊悲剧具有两大特点,其关键词一是命运,二是个人的性格缺点。比如李尔王的傲慢、奥赛罗的嫉妒,角色自己为自己的缺点负责,从而激发观者的同情或害怕。而中国戏曲是脸谱化的人物,大团圆的结局。最后,叶坦教授阐述了中西方戏剧交流的三个误区:其一,误以为是黄佐临提出了“世界戏剧表演艺术的三大体系”;其二,误以为布莱希特从“梅兰芳那里得到灵感”而创造了戏剧的离间/间离效果,而事实上梅耶荷德的意义在国内仍有待发掘;其三,伏尔泰从元杂剧《赵氏孤儿》中得到灵感,而写出了《中国孤儿》,而实际上早在1734年传教士马约瑟已经翻译该剧中的科白传播到了欧洲。
5月9日晚,叶教授作了题为《好莱坞主流电影的编辑模式》的报告。他首先介绍了好莱坞及其主流电影的概况,如奥斯卡金像奖评审、制片人制度、美国电影审查制度、从剧本到电影的运作模式等。他认为,好莱坞不是简单的“梦工厂”,它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在美国电影里,决不能单纯地将美学、经济和政治分开。叶教授从类型片谈美国主流电影的形成与分野,讨论了西部片、歌舞片、科幻片、生活伦理片与黑帮片等美国电影的主流类型。在这些主流题材中,其主题共性之一就是英雄崇拜。叶教授区分了历史上具有楷模和偶像特质的真正英雄与自我超越的超人式英雄、偷窥与内恶的发泄式枭雄、需求与愿望的平民英雄等,并指出无论是哪种英雄,都必须有一个亮点;没有纯自然主义的英雄人物,也没有所谓“反英雄”。叶教授还介绍了西方有关好莱坞主流电影编剧的具体要求的相关讨论,如什么是好剧本、好莱坞编剧的两个新趋势等。两个新趋势即:其一,通过使剧情过分复杂化,令电影本身的曲折和意外惊奇成为演出的主要成分,并超出了被讲述的事件的范畴;其二,高度概念化、高度表现力、高度商业化的高概念电影模式兴起。据此,叶教授还以《副总统》、《乱世佳人》、《美国病人》、《教父》等电影为案例,探讨了好莱坞主流电影的模式运作。
5月10日下午,叶教授作了题为《中国文化对戏剧人物塑造的影响》的报告。他主要探讨了诗文化与字文化问题:诗在中国文化中的奠基性、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而诗的基础是字。他特别强调研究中国影剧人物需要考虑的四个问题:其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二,中国是一个宗教信仰相对薄弱的国家,然而,作为替代的儒教及儒教所推崇的诗文化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其三,中国是以汉民族为主、向心力较强的国家;其四,中国是一个汉字思维的国家。叶教授总结道:西方的诗重遗憾,中国的诗重惆怅,因而中国诗更含蓄。从字熵的视角看,中国诗文化更强调字斟句酌,这影响到剧中人物塑造的诗化倾向:题材的诗化、诗性的角色、诗性的正义等。由此导致中国戏曲的故事简单、程式化、形式化等一系列显著特征。这也直接带来了华语戏剧影视在美国接受的限度问题,比如美国受众最不能欣赏的就是中国戏剧影视中的诗性因素,可这恰恰是中国戏剧影视传统中的精华。有鉴于此,叶教授再度强调跨文化交流的基本理念: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度掌握(挚爱);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理解);在跨文化比较交流中的知己知彼。
这3场报告叶教授与在场的师生们积极互动对话,他的真知灼见给予青年学子以深刻启发。邹元江教授高度赞扬了叶教授学贯中西的深厚学养,指出这一系列讲座不仅仅是对中西戏剧影视的探讨,更是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对诗文化、诗性智慧的独特性、奠基性的深度发掘。
(摄影:宋柏杨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