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VS古典:音乐赏析实践与音乐本体论的比较研究——线上讲座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1-11-09
本网讯(通讯员王晓慧)2021年11月3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Matteo Ravasio助理教授通过网络平台为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师生做了题为“摇滚vs. 古典:音乐赏析实践与音乐本体论的比较研究”的线上讲座。讲座由金沙集团1862cc成色美学教研室欧阳霄副教授主持。
(Matteo Ravasio师从当代著名美学家Stephen Davies,奥克兰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现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分析美学,尤其致力于对音乐哲学的探讨。Matteo Ravasio在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等多种国际权威美学期刊上发表过论文,也受邀为《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劳特利奇哲学百科全书》等撰写过音乐哲学相关的词条。)
围绕着“我们欣赏摇滚乐的方式和欣赏西方古典音乐的方式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差异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Ravasio博士介绍了当前几种从音乐本体论方向进行的思考。在讲座的上半场,Ravasio博士首先借助布鲁斯Ÿ鲍(Bruce Baugh)的研究,将古典音乐和摇滚乐的区别归纳为五个对比,体现为“作品和表演”、“作曲家和表演者”、“忠诚表现性和独创机动性”“非具身化和具身化”以及“形式和实质”。接下来Ravasio博士引入古德曼(Goodman)区分不同艺术形式的一组概念,即签名的和非签名的(“autographic and allographic”)艺术来进入音乐作品本体的讨论。古德曼(Goodman)认为,对签名的艺术作品而言,生产历史是辨认其身份的关键;对于非签名的艺术作品,重要的是符号系统规则,只要字母顺序、空间和标点符号等能够精准确定,就能够辨别其身份,古典音乐即在此列。从音乐本体论的角度,戴维斯(StephenDavis)指出,作品本身作为音响结构有薄和厚的区别,音响结构的薄厚区别取决于曲谱限定的程度,当曲谱对演奏特征要求越多,作品就越厚。因此,不同音乐流派或音乐传统在薄厚意义上也呈现出音乐本体论预设的不同。
承接上半场,Ravasio博士介绍格拉西克(Theodore A. Gracyk)理论下摇滚乐属性与前人研究的分歧。格拉西克认为,决定摇滚乐身份标识的不是薄的乐曲,而是其录音本身。录音的每一可听特征对作品本身都具有关键影响,故而有本体论意义上的厚的特性;如果母带和其复制品都不可追溯,那么相应的音乐作品也无法复原,因此摇滚乐作品在这个意义上是签名的。然而,戴维斯(StephenDavis)指出,现场表演是摇滚音乐不可忽视的重要特征;并非所有摇滚乐作品都经历了录音棚到舞台的创作路径;除了录音棚的电子技术,我们还在意现场演出中的表演技巧呈现。戴维斯对此提出了解决方案,即将摇滚作品视作“为录音棚表演而生”的作品。卡尼亚(Kania)指出了戴维斯解决方案的不完善性,尤其是其中重大的概念混淆,即未对过程意义上的录音棚表演和产品意义上的录音棚表演做出区分,在使用中将二者混为一谈。
讲座的最后,Ravasio博士通过回顾最初的五组对照,进一步总结了围绕摇滚乐本体论展开的讨论思路。讲座结束后,欧阳霄副教授和在场的同学就讲座内容与Ravasio博士进行了交流与讨论。整场讲座研讨氛围友好、内容丰富清晰,同学们均表示收获颇丰。
(图片:邓义融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吴昕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