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萐父先生与当代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0-08-16

本网讯(通讯员 刘思源 秦平)2020年8月14日—15日,“萧萐父先生与当代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在线上成功召开。会议由金沙集团1862cc成色、武汉大学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武汉大学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战略研究中心主办。来自日本郡山女子大学、日本熊本县立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延安大学、内蒙古大学、西南医科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华侨大学、武汉大学等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在会议开幕式上,金沙集团1862cc成色院长吴根友教授、萧萐父先生哲嗣萧萌女士、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理论研究所何建明教授分别发表致辞,并宣读了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给会议发来的贺信。

微信图片_20200816174751

会议开幕式的视频截屏

本次会议分为三场进行。

在14日上午举行的第一场会议中,深圳大学景海峰教授首先指出,萧先生是一位具有强烈的现实关切和使命感的学者,其对儒家经典诠释的视野仍有启示意义。景教授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就是建立在经典系统上,中国文化的复兴必须激活对经典的理解、历史文化的记忆,将生命个体经验、时代体验与历史情境结合起来,体认儒家思想。日本郡山女子大学何燕生教授以比较的方法和整体的视野分析了胡适、萧萐父、柳田圣山的禅学研究,阐明了如何从问题意识研究佛教,并提出要把萧先生放到整个世界环境和哲学史中进行宏观地审视,主张跳出以萧先生研究萧先生的局面。日本熊本县立大学山田俊教授从萧先生的六篇文章入手考察了萧先生对道家道教的研究,认为萧先生的道家道教论考在其最初阶段已达到完美的程度,同时也体现了萧先生以包容的姿态平等研究儒释道的一贯风格。中国人民大学何建明教授在发言中指出,过去的宗教史、思想史、文化史研究重视文化的统一性特征甚于多元性,因此忽视了地方志文献对于一些宗教重大问题和普遍性问题研究的作用。他认为充分利用地方志文献,进行“纵比和横校”并结合田野调查对于宗教研究具有新的拓展意义。深圳大学李大华教授联系萧先生的为学与为人阐述了中国的士人精神,强调了启蒙是士人本有的担当,士人的人生哲学不是生存哲学,而是反思哲学,必须要继承古人的反思批判精神。暨南大学高华平教授论述了萧萐父先生哲学研究的历史意识的形成原因及其作用,从萧先生对历代中国哲学家之“历史哲学”的研究的重视、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范式突破、对中国哲学史料学的重视以及现实关怀四个方面分析了这种历史意识。

在14日下午举行的第二场会议中,武汉大学吴根友教授介绍了萧先生的“诗化哲学”理论,认为萧先生不仅在学理上提出了“诗化哲学”的概念,还身体力行地追求中国哲学的诗性特质。对这一中国哲学特质的重视也将有利于重写、改写中国哲学史,回应中国哲学的民族性问题。四川大学盖建民教授从道家道教文化研究的角度评价了萧先生的学术思想方法,指出萧先生对于道家道教文化价值的肯认仍然值得重视,要推进道教文化的现代诠释和创造性转化。延安大学崔海亮副教授介绍了萧萐父先生中国哲学史观形成的思想背景、主要特点和哲学史研究的主要方法,比较全面地论述了萧先生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多重创见。内蒙古大学张志强博士将梁启超、侯外庐与萧萐父的启蒙说归结为三种不同的学术进路,在三者思想异同的比较中客观分析了萧先生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武汉大学储昭华教授从唐甄的论断为切入点,借鉴了牟宗三先生“政道与治道”的解释框架,透视黄宗羲、王夫之、唐甄等明清思想家的主张,找寻明清启蒙思想的突破、意义及贡献所在。暨南大学黄燕强副教授聚焦梁启超的“理学反动”说,考察了诸家对其的回应及学派之间的交互关系,并试图总结诸家在清学史研究上的共同的学术趋向。西南医科大学陈屹副教授从“先天—后天”、“本体—工夫”的视野解读了黄宗羲和陈确在“性善论”上的异同,指出其争辩的本质是本质先天论和工夫先天论的区别,澄清了黄宗羲对陈确的质疑并进一步肯定了后者“接着讲”的创造意义。四川省社科院李远国教授认为,要以信仰、神灵为中心构建道教神仙谱系,考察道教中的神仙信仰与祖先崇拜。他指出,系统梳理道教神学神系和图像研究对推动道教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接下来,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周中华教授深情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纪念萧先生的诗歌,作为第二场会议的尾声。

微信图片_20200816174811

部分与会学者的视频截屏

15日上午继续举行第三场会议,四川大学詹石窗教授回忆了自己与萧先生的交往,并就“应用国学”发表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应用国学”要继承中华民族的学术精神和文化主体意识,其着眼点在于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解决现实问题。深圳大学问永宁教授通过剖析史料并联系历史情境,分析了清朝第一文章《告终养疏》的政治象征意义,认为其第一不在文字,其实质是顾炎武等遗民群体和清政府在抗争与压制中达到的一个相互妥协的文字宣言。四川大学朱展炎副研究员从历史文献、田野调查等角度考察了花王圣母崇拜以及围绕其展开的崇拜仪式,指出花王圣母形象及其对她的崇拜经历了一个由民间到官方,不断发展、建构、叙述和记忆的过程。华侨大学黄海德教授通过回顾萧先生与第二届唐君毅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与大家分享了蜀学对唐、萧两位先生的影响,萧先生对家乡学术事业的不懈支持,以及萧先生对唐先生思想的定位与评价,并论及唐先生的学术思想特征。武汉大学谢远笋副教授指出,萧先生“杂已成纯”的学术史观的根本旨趣是要以学术平等的精神研究百家诸说,强调哲学问题与范畴,并自觉追求启蒙价值、反思现代性,为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谋求出路。暨南大学刘依平博士对萧萐父先生给韦政通先生的四通手札进行了考释,回顾了书信的背景和两先生交往的细节,展现了两人相似的学术追求、文人气质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命运的感叹与关心。武汉大学赵立硕士比较细致地梳理了萧先生“纯化”与“泛化”哲学史观产生的历史背景,并从两方面评价了萧先生哲学史写作的得失及当代中国哲学史多元写作的可能路径。深圳大学胡志明硕士以萧先生的学思历程为线索,从四个阶段分析了萧先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诠释,这种诠释植根于萧先生对于世界文化和中国哲学未来的前瞻,其关怀仍然是探求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契合。

综上,在为期一天半的会议中,老中青三代学者不仅围绕哲学史研究方法论、儒释道研究、中国哲学的现代化、明清哲学等议题展开了对萧先生学术思想的热烈探讨,而且回忆、分享了萧先生与学界交游的往事和日常点滴,从“有字”和“无字”两个层面更加立体、丰满地再现了一代哲人的崇高形象,让与会学者和听众对萧先生有了更加深刻、生动的了解与认识。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