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学术周“新冠疫情时代的哲学反思与心理调适”学术报告会之七——新冠疫情下的心理困境与调适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0-06-01

本网讯(通讯员 何泳豪)2020年5月31日上午,金沙集团1862cc成色主办的“新冠疫情时代的哲学反思与心理调适”珞珈学术周第七场学术报告会顺利举行,该场学术报告会的主题是“新冠疫情下的心理困境与调适”。本次学术报告会由金沙集团1862cc成色严瑜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彭泗清教授、南开大学政府学院周一骑教授、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喻丰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郭永玉教授围绕会议主题为大家呈现了他们最新的思想观点和研究成果。该场学术报告会通过腾讯会议平台进行并在哔哩哔哩平台实时转播。

论坛开始,严瑜教授用自己在武汉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指出此次报告内容的重要意义。严教授认为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新冠疫情的发生已经给我们的社会和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在未来的日子里,这种影响还会持续存在,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调整对新冠疫情的认知,来应对我们面临的压力与困惑。

第一位发言的是彭泗清教授。他围绕“后疫情时期的消费者心态与企业对策”问题,回应了“我心飞翔”到“心安何处”这样一个面对疫情大家普遍困惑的话题。彭教授指出,由于新冠疫情的出现,导致了消费者心理逻辑的变化,从而引发了人们对消费方式的转变,并围绕以下四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具体阐述:1、疫情爆发及其连锁反应对消费者行为造成的影响;2、消费方式表现出长期性的显著改变;3、企业管理如何应变;4、对于这些问题出现的各种答案应该我们应该听取哪一方。彭教授认为,后疫情时代社会所谓的报复性消费并没有发生,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有效的影响了消费者在购物前与购物中的购买决策。对于这些问题的发生,我们应该更深入地分析外在消费行为的改变原因,把应对疫情传播状态下的底层消费逻辑梳理清楚,这样才能为企业提出合适的应对之道。

第二位发言的是周一骑教授。周教授着重阐述了“新冠疫情的意义领悟”。周教授指出,古往今来,我们在面对天灾时,一般都会从“我-它关系”和“我-你关系”来思考,这两种关系的思考其实也是对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思考。此次新冠疫情也向人们昭示:人不是自然的主宰,是受自然限制的。我们只有承认人类命运受自然主宰的必然性,才能深刻领悟其所蕴含的生命意义。结合本次疫情所发生的问题,周教授认为,作为自然传达给人的讯息,疾病意味着一种警告,它提示我们不能做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及当前环境要求的不切实际的事情 ,以至于陷入困境而不能前行。

第三位发言的是喻丰教授。喻教授报告的主题是“疫情导致道德保守了吗?”。喻教授首先用自己在疫情期间的亲身经历引出历史和时代在每个人心理上留下的印记以及心理学对“历史感”研究的忽视。接着喻教授汇报了他在疫情起间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即对病毒的厌恶导致了道德绝对主义。他引述了先前研究,即在疾病流行的时候,大多数人会做出倾向于做出更加保守的道德判断。喻教授也在此基础上给大家展示了其实验室近期围绕疫情发展进行的有关道德的大数据研究。针对这些道德判断在非常时期明显趋于保守的变化特点,喻教授结合厌恶和进化论的观点,指出我们对细菌的厌恶是进化而产生的一种预警机制,这种预警机制构成了我们的行为免疫系统,表现为一套由厌恶而产生的心理防御机制。在面对病毒及其传染时,我们的这种行为免疫系统会起作用,进而会导致我们的道德判断变得严苛,对道德错误的容忍度降低,同时增加对“非常态”的回避以及对传统的维护。喻教授阐述了这种道德保守对创新、群体排斥、道德苛责等后果的影响,并最后指出,我们可以通过理性判断来预警这种心理机制,并据此调整和判断自己的行为。

第四位发言的是郭永玉教授。他的报告主题是“疫情背景下民众的系统合理信念”。郭教授简明地介绍了我国的疫情应对与社会治理,然后对系统威胁与系统合理信念关系、政府责任归因的中介作用、政府积极行为的调节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郭教授认为,应对突发事件有三种策略,分别是否认、弱化和重建,其中否认是寻找替罪羊,是最不利于问题解决的,而重建是最有利于组织声誉、公信力的恢复与提升,重建的策略包括关心、同情、道歉和追责,道歉和追责是最积极的重建策略。郭教授在他们的课题研究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疫情背景下,系统威胁负向预测系统合理信念。系统威胁增强了个体对政府进行责任归因的倾向,进而导致系统合理信念降低。随着对政府积极行为感知水平的提高,系统合理信念的降低情况改善了。

在互动环节中,现场听众与四位学者针对报告会中的疑问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此次学术报告会,参会专家们为大家呈现了他们最新的思想观点和研究成果,践行了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结合。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