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理工学院汉森教授谈“误用的演绎与认知悖论”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4-04-21

本网讯(通讯员鲁彦君) 4月16日晚,应金沙集团1862cc成色陈波教授邀请,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理工学院哲学教授、A&HCI期刊Theoria主编、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斯文·欧维·汉森(Sven Ove Hanssen)做题为“误用的演绎与认知悖论”的讲座。讲座由金沙集团1862cc成色陈波教授主持,陕西师范大学王晶副教授评议。采取线上会议形式进行,国内外的近400名听众线上参会。

陈波教授主持

汉森教授主讲“误用的演绎与认知悖论”

通常认为人类有两种信念:全信念(full belief)和置信度(credence),其中全信念是认知主体当下不会怀疑的信念,但其可能在新信息进入或新的使用情境下遭到怀疑,因而具有可怀疑性;置信度则是由被赋以小于1的概率的命题所表征的不确定信念。汉森以人类信念系统特征切入,讨论了基于经验全信念的演绎推理的实施以及三种信念变化模式,最终尝试通过信念变化模式来解决系谱悖论、彩票悖论、测验悖论和序言悖论等常见认识悖论。

汉森首先以强心理学证据反驳了大多数谈论人类信念系统的哲学文献所持的假设,即两种信念分别形成了不同的并行系统,并且每个人在同一个命题下可以同时拥有置信度和全信念。全信念可减少认知负担,由此我们在大多数实践中可以通过不考虑不确定性的演绎得出结论。汉森强调讲演中关注的基于经验全信念的演绎推理,即以可怀疑命题为前提的推理严格来说只是演绎推理的近似,因此不具有应用于无疑前提的确定性和准确性。其局限性使得我们在某些情形下不得不代之以概率推理等更准确的推理形式,即对准确性有较高要求的情形(见例1)或者由经验前提数量增加造成的错误风险极高的情形。

例1:彼得每个工作日都骑自行车上班。他由多年经验相信骑车上班最多只需20分钟,但有一天他要参加一个重要会议,为了不迟到,他不得不考虑一些小概率事件并比平时提早离开。

例1变形:佩特拉由多年经验持有相同的全信念,但她现在接到了一项新的任务:在每周五上午带领大约150名与会者参加一个大型会议。为避免迟到,她在星期五离开家的时间要比其他工作日早得多,其他工作日则与往常一样。

汉森将上述例子中涉及的信念变化模式分别称为暂时放弃(temporal withdrawal)和无时限放弃(unbounded withdrawal)。当面对会议等特殊任务时,彼得和佩特拉都放弃了先前所持全信念,区别在于任务结束后彼得重新接受之前的全信念,佩特拉则选择无时限地接受骑车上班所用时长超过20分钟的风险很小这一置信度。影响两种信念变化模式产生的因素主要有:(1)在每个时间点上,拥有对命题的置信度而非全信念增加了认知负担;(2)在关于一个命题的不同信念类型之间的切换会增加认知负担,切换频率越高则负担越大。不同行动者基于这两个因素选择了对其而言更具认知经济性的信念变化模式。

接下来汉森通过怀疑论悖论引出了第三种信念变化模式——非真诚放弃(insincere withdrawal)。假设苏珊和爱丽丝一道参加一个怀疑论者俱乐部,在前往的路上苏珊摔倒了,她表示只有左膝有点疼。在俱乐部中她们展开了怀疑论者的思考,承认自己可能是一个缸中之脑,在返家的路上,虽然苏珊表示自己的左膝仍有疼痛,但爱丽丝认为既然方才苏珊承认自己可能是缸中之脑,那么她就不能确定自己感到疼痛甚至不能确定有膝盖,但苏珊不接受这一说法。汉森分析苏珊没有将“我可能是一个缸中之脑”看作一个严肃的信念而依其行动,其所谓的接受是为了论证而做出的,因此在特定语境之外其就不再作为一个假设加以使用。

汉森最后基于上述信念变化模式来为谱系悖论、彩票悖论、问答比赛悖论和序言悖论提供解决方案。首先是谱系悖论,尽管历史学家持有单个父子关系的全信念,但是无法确定一个长谱系的亲缘关系。汉森认为关于单个父子关系的全信念实际上是某个置信度的近似,它们仅在一些语境下是合理的,而一位历史学家在前两种信念变化模式下始终不会持有与单一父子关系信念不一致的关于长谱系亲缘关系的信念。

其次是彩票悖论,汉森考察了如下情形:假设亚历克斯和查理在为家庭预算发愁,尽管亚历克斯相信自己的彩票不会中奖,但面对是否扔掉彩票的询问又表现得犹豫不决。汉森认为在预算计算等更需要精确性的语境下,持有上述全信念是不合理的,此时应该用一种更准确的推理模式来取代演绎。

再次是问答比赛悖论,假设主持人提供了十个乍看都为真的陈述,然后告诉你其中一句为假,此时你似乎持有“每个陈述都为真”以及“有一个陈述为假”的不一致信念。汉森解释,当有一个陈述为假被作为全信念加以接受,我们就至少放弃相信十个陈述中的一些为真并代之以置信度,因此不可能同时相信不一致命题。

最后是序言悖论,假设汉娜写了一部涵盖众多历史信息的作品,其在序言中表示她的同事读完手稿后发现了一处小错误,但在向她说明这一错误前死于一场交通事故,同时表示为书中任何错误负责,似乎既接受其中的每一句话都为真,又接受并非每句话都为真。汉森以非真诚放弃来解决这一和怀疑论悖论相似的悖论,即一个认知主体应该接受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全信念以至于不可能将之完全融入信念系统中。

基于上述讨论,汉森总结称理性推理者应该意识到基于经验全信念的演绎推理的近似性质,如果需要达到预期的准确性,推理者应该代之以更准确的推理模式,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依此行事。同时从主要认知悖论中导出的矛盾信念只能基于“认知主体和在这方面不会理性行事的实际人类之间存在差异”这一假设获得。

王晶副教授评议

在评议环节,王晶总结了讲座内容并提出两个问题:一是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推理受到各式偏见和启发的影响,那么信念变化模式如何可能与这些认知倾向相整合或为后者提供解释?是否存在模型预测最精确或最不精确的特定条件?二是信念变化模式概念如何扩展到归纳推理或溯因推理等其他推理类型上?是否存在这些推理形式中可识别的类似信念变化模式,以及它们如何与如上三种模式产生互动?

汉森认为这是两个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对于第一个问题,虽然规范性角度可以提供一个简单回答,但现实的理性模型以及认知局限性则要求一个涉及信念变化模式如何处理偏见以及如何对偏见进行良好管理的分析,同时已有研究表明在启发性不够准确的情况下,我们倾向于不再将之作为全信念。

讲座互动现场

谢凯博就“面对彩票悖论涉及两条路径的不匹配,信念表征概率的方式和信念操作步骤何者应加以修正”进行了提问。汉森主张对合取等信念操作步骤限定适用条件,正如描述宏观物理现象的牛顿力学有其适用条件一样。黄俊伟就“该解决路径是否与某种信念-置信度二元论(即人们可以同时持有信念和相应的置信度)相容”进行了提问,并且表示除这一区别,悖论也可以类似的方式加以解决。汉森承认基于信念-置信度共存同样可以解决悖论,但是表示除心理学证据外,他是就认知局限而为上述路径提供辩护。胡杨就“是否应该依据信念变化模式来修改通常接受的演绎有效性概念”进行了提问,汉森对此持肯定观点,表示尽管讲演中处理问题不需要更多考虑这一复杂情况,但任何理性个体都应该将演绎可能会出错纳入考虑。讲座最后,汉森就“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贝叶斯主义来对信念变化模式进行形式化”这一观众问题进行了讨论,他表示回答首先取决于对贝叶斯主义的界定,同时简单介绍了他构建的超现实模型。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