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先锋哲学论坛”在金沙集团1862cc成色举办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4-04-03
本网讯(通讯员管玉琢)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和西方哲学史研究室主办、金沙集团1862cc成色承办的第三届“先锋哲学论坛”于2024年3月30-31日在金沙集团1862cc成色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40位学者出席了此次论坛。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珞珈论剑:人类团结与观念撕裂”,围绕五个分论题开展,采用双方对阵模式,每方各设一位主攻和两位助攻,同方共享近似的立场。
3月30日上午的开幕式由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副院长李志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尚杰研究员以一句“既团结又撕裂”活跃了开场气氛,阐明了本届论坛的主题及其时代性。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陶军肯定了先锋哲学论坛让人们回归哲学的鲜活性和批判本质。金沙集团1862cc成色院长李佃来教授发表欢迎致辞,认为“活生生的哲学”同时包括交流形式的“新”和论题的“新”,并以“在撕裂的观念上建立人类团结的基础”阐发了论坛主题。李院长特别感谢雷军基金鼓励和支持基础学科建设,使得从哲学领域探讨人工智能等论题更具现实性。
开幕式致辞嘉宾
第一场分论坛就“是”与“应该”的关系问题展开讨论。
A组主攻武汉大学陈波教授认为,休谟提出的“是”与“应当”的分裂是虚构的,事实有认知主体的主观介入,而规范则必须有客观基础,因此需要转化视角,看到人不只是世界的旁观者也是参与者,他以进化论立场的人性观指出康德对“人”的定义过于理想。
B组主攻复旦大学白彤东教授则认为,事实与价值的区分并非休谟关注的核心,他意在强调的是道德情感而不是理性才是行为的动力来源。针对陈波教授提出的事实对规范的作用,白彤东教授指出,休谟实际上承认了理性具有中间式的协作功能,而陈波教授所说的自然主义进化论解释难以被验证,生物生存的必然性并不导向实际发生的必然性。科学的“客观性”是科学共同体建构的结果,但人文以及社会“科学”难以有科学共同体与相应的范式,因而不能有科学意义上的普遍必然。人文与社会“科学”有自己的领域和价值,不应也无需越界。
A组第一位助攻武汉大学朱志方教授指出,规范陈述的基本形式是“(每个人)都应该做X”,其来源是约定,因而它是历史的、变化的,是可选择的(optional)而非先天必然的,因此对规范陈述的辩护应为“目标-手段”模式。
A组第二位助攻武汉大学李建华教授认为,“是”是心理肯定,“应该”是心理期待,两者之间的“想象”是主观介入的特殊方式,想象能够指向理想,源于人的“需要”;“应该”不同于“规范”,想象的“应该”是价值意义上的美好、善良,而“规范”是现实生活意义的“应该”。
B组第一位助攻复旦大学王球副教授澄清了休谟的重点在于事实的前件不能推出价值的后件,认为陈波教授对客观和主观的区分并未直指休谟原则。王球副教授依此论述了情绪的评价理论、缺点、在此基础上的修正以及修正的缺点,新情感主义因而试图以非还原的循环定义再次修正,但依然可能陷入困境。
B组第二位助攻中山大学陈乔见教授首先区分“应当”为道义判断而“善恶”为价值判断,并指出对摩尔的自然主义谬误已有的解决方案有三种:一是语言分析的进路,二是伦理自然主义,三是美德伦理学的思路;接着以孟子作为道德情感主义的一例,认为从植物的生长到人心的攀升,意味着人应实现人性而成为人。
第一场分论坛会议专家
第二场分论坛就人工智能是否能够促进德福一致的问题展开讨论。
A组主攻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蔡恒进教授提出了意识的认知“坎陷”理论、认知惯性理论和元冲动命题,他认为心理因果链条推出物理因果论这一假说,能够理解意识的产生问题,因而我们具有将AI作为人类主体的分身、进而有将元宇宙作为超级智能的实现场所的可能。
B组主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段伟文研究员认为,人工智能的思维无法与人类平行,我们处在巨大的技术社会中,这导致人被数据画像所取代,人工智能正在成为超级知识权力,由此出现认知者和被认知者的分野。
A组第一位助攻中国计算机学会段永朝老师强调己方所作的只是对AI愿景的阐述而非论证。他介绍了从科学家思维到工程师思维的转变,指出基于后者的构造主义的两难,加速派与对齐派看似冲突,实际上二者的底层逻辑是一致的,即受巴比塔隐喻和莱布尼茨影响的计算思维。基于对计算思维的反思,他认为德福一致是知足状态,区块链使得由先生产后消费的串行社会变为即时交换的并行社会。
A组第二位助攻湖南大学张俊教授介绍了与AI自我意识的产生相关两种应对理论即超级对齐主义和有效利他主义。他指出,OpenAI政变事件后,“有效加速主义”成为市场主流,AI技术普及应用有助于解放生产力,在消除信息差的基础上消除不平等,以“正义的基本结构”促进德福一致。
B组第一位助攻浙江大学李恒威教授介绍了心智上传的思想渊源,指出其动力是超人类主义和技术加速主义,而其技术方案主要分为全局方案和渐进方案,前者包括基于脑扫描的仿真和基于预测加工的模拟,后者则采取脑际接口的方式以实现脑机融合。他阐述了这些方案可能导致的问题如何阻碍德福一致的实现。
B组第二位助攻上海交通大学闫宏秀教授认为,“智能革命背景下的德福一致是否可以集成”实际上是试图整合技术工具论与技术价值论两种立场,数智技术能够实现上述两种立场的融合,但应首先立足人类价值观,价值对齐是人机融合必须解决的问题,但应避免价值观的同质化与一元性。
第二场分论坛会议专家
第三场分论坛就是否需要“汉语哲学”这一新概念进行讨论。
A组主攻复旦大学孙向晨教授指出,“汉语哲学”的出发点是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反思,“汉语哲学”不是把“汉语”作为研究对象,也不是仅仅指使用汉语书写的哲学。“汉语”并非现成物,而是作为一种“生成”世界的力量;对汉语哲学的阐发并非是将其与西方哲学对立,而是澄清其对于人类生存结构的刻画,为人类应对现代性的挑战开辟新道路。
B组主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詹文杰研究员首先罗列了“汉语哲学”的六种可能含义,着重批判了对方“植根于汉语自身独特性的以及汉语思想之历史积淀的、关于‘汉语世界’独有的‘本源性思想’的哲学阐发”这一定义,认为汉语哲学不应是古汉语哲学的“复活”,而是面向世界和未来的现代汉语哲学,因此哲学的普遍性不可被否认,中西哲学的区别不应被夸大。
A组第一位助攻、来自台湾“中央研究院”的何乏笔研究员指出,使用“当代汉语哲学”的初衷是为了走出“中国哲学”一词的民族主义倾向,继而发挥现代汉语的跨文化和跨语言潜力,回应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他认为我们应经过“他者”,回归自身后再出发,回归并非终极状态,并以老子与海德格尔的比较为例,阐发了汉语哲学与德语哲学在当代不同的发展条件。
A组第二位助攻清华大学瞿旭彤副教授指出,己方讨论的是“如何做汉语哲学”而非“什么是汉语哲学”,汉语中丰富的表达有利于面对“混杂的现代性”,与哲学而不只是中国哲学的合法性相关,汉语哲学追求“本根性”而非“普遍性”,“普遍”只是逻辑形式上的要求,而并不有内容的丰富。当然,在自我和他者不断的来回跳跃中,汉语哲学也要意识到自身的不足。
B组第一位助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李河研究员认为,“汉语哲学”是一个冗余语词,“中国哲学”和“汉语哲学”都被翻译为“Chinese philosophy”,是因为两者概念的划分不够清晰,同时也存在着对少数民族不重视的问题,抹杀了用其他民族语言写就的哲学。他针对孙向晨教授指出的“中国哲学”和“汉语哲学”在范式上的不同,认为二者的范式在逻辑上是共通的,而孙向晨教授将“迂回的他者”中的“他者”等同于“西方”,反倒陷入了西方中心主义。
B组第二位助攻武汉大学苏德超教授认为A组将“汉语哲学”跟早先的“汉语神学”对举时,很可能忽略了这两者的根本差异。在“汉语神学”中,汉语只是表达方式和处境,汉语并不会让神学分裂;“汉语哲学”则不然,它有让孙向晨教授倡导的哲学作为“共通事业”变得不可行的危险。同时,“汉语哲学”的论证思路会导致“X语”哲学的无穷增生,一种语言甚至一种方言就有一种相应的哲学。并且,“汉语哲学”并不能使“中国哲学”有所突破,因为二者没有实质区别。
第三场分论坛会议专家
第四场分论坛就“政治哲学是不是马克思的第一哲学”这一论题展开。
A组主攻武汉大学李佃来教授首先追溯了对“第一哲学”的理解,认为“第一哲学”不只是形而上学,而是体现一个时代对最高智慧的追求。他进而指出,对社会历史实践的关注是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这集中展现在马克思对“市民社会”这一历史范畴的考察中,意味着马克思进入政治哲学的领域,深化了对劳动和所有权问题的思考。
B组主攻清华大学夏莹教授认为,首先要理解“政治”概念,马克思所讲的“政治”更类似于施密特所区分的存在论上敌友相争的“颠覆性政治”,而不是施特劳斯回答“是什么”的“建构性政治”;同时,夏莹教授认为“市民社会”有别于政治哲学,马克思哲学实际上不谈政治只谈社会,马克思没有政治哲学,只有政治经济学批判,所揭示的阶级斗争背后的物质利益冲突。因此,规范性的分配正义理论绝非马克思哲学的第一哲学。
A组第一位助攻厦门大学林育川教授认为人类解放是马克思的首要命题,自由平等、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理想构成了解放思想的规范性基础,这能够解释革命如何能发生、无产阶级何以能成为革命动力。
A组第二位助攻北京大学方博副教授主张将社会领域也纳入政治生活来理解政治哲学,政治经济批判并非与政治哲学一定不相容,相较于古典视角,现代政治理论对经济生活有更为积极的评价。为了超越共和主义和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应当研究现代社会的运行机制、探索人的解放。
B组第一位助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王志强编审认为,马克思超越了“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二分,将人类社会作为理想的共同体;我们可以从哲人与城邦的关系、哲学在国家中的作用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倾向。
B组第二位助攻同济大学余明锋副教授指出对方在冒“概念风险”,他认为哲学史上“第一哲学”的提出正是因为要区别于“形而上学”,而“第一哲学”在后形而上学的时代被滥用,“第一”可理解为最高领域或奠基性领域,奠基应是为其他领域奠基的强概念,但是政治哲学在马克思处并没有这样的重要性。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对政治哲学的歧出,因而对方的论断会造成“唯物史观”和“政治哲学”的互相简化。
第四场分论坛会议专家
第五场分论坛就AI时代中的哲学教育问题展开。
A组主攻中国人民大学刘永谋教授点明,现今AI时代讨论“文科无用论”的频率明显增加,教育须从面向过去转向面向未来。关于未来,他提出了AI时代下人类主体地位的弱化的问题,认为智能社会需要知识的跃迁,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凸显,人类要面对问题本身而不只是知识。
B组主攻中山大学陈建洪教授认为哲学不能只是处于“仰望社会科学”乃至“仰望科学”的地位,不能只是给予人心灵抚慰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哲学并非时代精神的结晶,哲学的核心并不具有历史性,因此AI带来的危机并不比此前的危机深重,哲学是现实事物的否定性存在,旨在提出问题而不制造答案。
A组第一位助攻华东师范大学郁振华教授认为,好的哲学应该是优于“ChatGPT”的哲学,技术时代需要发展雄健的人文学,这种人文学的使命是对技术异化的批判、人文范导和价值嵌入。
A组第二位助攻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吴静教授分析了数据对事实的反向矫正作用,认为不存在一个匀质的数字化时代,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公共智能语境下的“自引式”生产会出现递归诅咒,人文学科应该对此保持警惕。
B组第一位助攻华中科技大学徐敏教授认为,哲学教育应该强调理性,而理性包括证据支持的倾向和自由创造的冲动;通过科学式的活动,可以实现这两种意义上的理性,这包括运用科学的结论和数学、逻辑等科学的思维方式。
B组第二位助攻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的杜乃林教授认为,在数智时代,毕达哥拉斯-伽利略-牛顿论题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哲学教育应该强调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不懂数学者不得入内。但另一方面,数学跟人的生活和生命的意义的关系依然悬而未决且值得探讨。顶尖大学的哲学教育,需要在多变量(多维度)间保持恰当的平衡。
第五场分论坛会议专家
3月31日下午的闭幕式由武汉大学苏德超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马寅卯研究员重申了“哲学是思想的事业”这一论断,再次强调了哲学的自主性和时代性。先锋哲学论坛强调交锋,避免自说自话,以跨学科的讨论带给了思想新鲜血液。金沙集团1862cc成色院长李佃来教授作闭幕致辞并再次致谢,会议在热烈的交流氛围中落下帷幕。
(摄影:王云帆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